新学年正式拉开了帷幕
今年
房山地区2所学校的高中部“开门迎新”
他们分别是: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高中部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中部
跟着房小通一起来看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高中部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位于房山区长阳镇长兴街2号院,是由房山区教委和首师大附中教育集团联合创办的一所涵盖小学、初中、高中、高中国际部的12年一贯制学校。

“成达教育”是首师大附中实验学校的教育品牌。学校秉承首师大附中的办学理念,传承与发扬“正志笃行,成德达才”的教育思想,全面对接首师大附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恪守“自觉、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以“现代化、高水平、特色美的基础教育名校”为目标,坚持“用心做教育,做心中有人的教育”办学宗旨,结合房山区教育实际,因材施教,努力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培育厚德博学的创新人才。

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组建了优质的教师团队,设计了多样化的课程,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学校通过“外部引进+本校原有教师培训上岗”来提升高中部师资水平。一方面,从房山本地引入多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还从外省市引入多名学科带头人及特级教师。另一方面,将部分教师提前一年送入房山中学及北京十二中钱学森学校过渡,让教师更好地适应高中教学工作。
在课程安排上,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学校设计了“成德达才圆方锥”课程体系,包含学科课程群、实践课程群以及特色课程群三大部分。在保证学生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实践课程,让学生们锻炼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特色课程群中,包含依托学校海洋馆而设计的海洋课程;开设“长阳论坛”,邀请名家、教师、学生来讲述所学所悟;依托房山区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等开展特色教育课程等。


2022年8月21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高中部正式迎来第一批高一新生报道,161名新成达少年在这里开启了他们的高中学习生涯。
学校为了迎接新生入校,做了充足的准备。举办了新生入学教育,师生共同学习校风、校训、学风等校园文化内容及住宿管理的规范和要求;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素质拓展团建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并投入高中校园的生活。
新生顺利入校后,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扎实推动国防教育进校园,培养作风优良、综合素质过硬的青少年队伍,学校开展了以“沙场演练,热血青春”为主题的国防教育活动。为期一周的国防教育包括军姿、军体拳、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蛇形跑等训练,也包含国防理论知识讲座,医疗救护常识讲解,寝室内务整理等。青春的面庞上是坚毅的眼神,整齐的队伍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穿插进行的其他各项活动也为同学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国防教育体验。汗水与拼搏在国防教育汇报演出环节得到了完美地展示,同学们的国防观念和爱国情怀显著增强,集体观念和自控能力显著提高。
国防教育汇演结束后,学校组织师生进行了集体“包饺子”的团建活动。同学们踊跃报名,积极参与。各位领导、教师也与学生们一同动手,大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品尝热气腾腾的饺子,感受“家”的温暖。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中部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是房山区人民政府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基础教育学校,学校2018年招生。经过近几年快速发展,2022年开办高中并完成第一届80名高一新生的招生工作。
学校坐落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大学城,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高校毗邻,占地5.1万平方米,是一所创新体制的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的12年全体系基础教育学校,部分高中课程实施大学贯通式培养。
学校由北京理工大学全面管理与运行,以“德以明理,学以精工”为校训,坚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学风,传承北理工“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坚持“因材施教、创新育人”,着力培养“科技底蕴深厚,身体素质强健,国际视野开阔”的“红色基因”传承者。
(一)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也是育人质量的保障。自2021年学校启动高中教师储备计划,坚持“名师引领,梯队发展;长线培养,发挥实效”原则,由北京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领衔,汇聚了拥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5名特级教师,3名正高级教师和6名高级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所有教师均具有多年高中教育教学经验。
学校与人大附中、北京101中学、理工附中等优质学校建立了在教师交流、集体备课、团队教研、联合评价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深化与北京理工大学各学院、E9卓越大学联盟等合作,组成院士、教授专家导师团,开发“双高”(高校-高中)贯通课程和大学先修课程。
(二)课程结构设计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北京理工大学人才培养导向,自建校之初就开始进行高中课程研究与设计,经教师研磨、专家论证,逐步构建了“共同基础课程+明精特色课程+多元成长课程”三大课程群建构的课程体系。

(三)书院管理模式
学校高中延伸北京理工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实施书院管理。日常教学采用“班级+走班”制,思想教育、生活管理、实践与活动等采用书院制。
设置书院导师,采用“1+1+1”教育管理,专家教师、青年教师均衡编入书院导师,每名高中学生配备“1名学业导师、1名成长导师和1名发展导师”。

设立“优秀大学生助教团”,选聘优秀大学生为高中学生提供分学科学业指导。设立书院学生会,由专业德育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建立学生组织、社团,开展项目式学习与探索。
(四)双高深度交流
相较其他高中,学校最显著的特点即“高校-高中”的双高深度交流。学校已与北京理工大学数学、物理、材料、生命、化学与化工、管理、人文、外语、法学、设计、马克思主义等学院就课程、实验、场地、活动等达成一致,学生部分特色课程实验、部分成长课程将在北京理工大学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中进行。学生将参与到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创新项目申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世纪杯科技创新比赛高中生赛道”、“学生创新大赛高中生赛道”等活动与竞赛中。